首页 > 

明朝的货币政策一波三折,曾禁止使用白银,为何最终又以白银为官方货币

时间:2024-04-19 16:48:46 浏览量:89071

大明成化年是哪一年

明朝的货币政策一波三折,曾禁止使用白银,为何最终又以白银为官方货币?

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于洪武七年设立宝钞提举司,之后于次年发行大明宝钞,并以此为官方货币。

明朝以宝钞为官方货币,其目的就是解决铜料和白银短缺的困难,毕竟相比于铜币和银锭,制造宝钞最为简单。

被市场淘汰的宝钞

为了推行宝钞,朱元璋曾于洪武九年下令禁止百姓使用金银交易,此后官员的一部分俸禄也开始用宝钞折算,并且一度严令禁止使用铜钱,可是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却从未中断。

而且此时还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明朝统治者在发行大明宝钞时,却没有建立以实价货币为基准的准备金,而且也没有规定宝钞的发行数量。尤其是明朝政府并不回收宝钞,如此一来市面上的宝钞越来越多,朝廷每年发放的宝钞还在不断增加,这也导致大明宝钞迅速贬值。

大明宝钞共设有六种币值: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此后还发行了一些面值更低的宝钞,可是很快就被市场淘汰。

在宝钞发行初期,一贯宝钞等同于一千铜钱,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七年,一贯宝钞的购买力度也就只有一百铜钱左右,而且还在不断贬值。

虽然明朝曾多次严令禁止使用白银等货币,可惜宝钞制度却无法支撑起大明王朝的货币市场,此后一直到正德年间,明朝宣布不再发行宝钞。

白银重新成为明朝的官方货币

宝钞制度的崩溃,致使白银重新成为明朝的官方货币,这其中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海外白银的流入为白银成为官方货币提供了基础

在明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张,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中国。这些海外白银主要是来自日本和南美洲地区,当时的南美洲地区已经被殖民者占领,他们开采出来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

要知道当时日本和南美洲地区的白银产量相当于世界白银产量的九成,其中只是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就有两亿两。

中国的白银储量并不高,这也导致在明朝以前白银无法货币化。不过,随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让中国的白银储量迅速增加,有效缓解了国内白银短缺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再加上明朝国内开采的白银,这为白银成为明朝官方货币提供了基础。

“一条鞭法”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明朝在早期禁止使用白银,也是为了推行大明宝钞,在宝钞制度崩溃以后,白银迅速取代了宝钞的货币职能。

白银成为明朝官方货币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明英宗时期,朝廷在一些地方实行“米麦折银之令”,收取的赋税中,可以掺杂一定的“折色”,即以米麦等实物为“本色”,银钱为“折色”。这也代表着朝廷正式放开白银禁令,开始使用赋税折银。

在万历年间,国家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财政收入困难,为此张居正开始推行“一条鞭法”。这种改革促使国家的赋税从实物税收转变为货币税收,同时也从侧面推动了白银成为官方货币。

而且在万历时期,官员的俸禄也开始以白银为主,再加上边疆地区的军费开支不断激增,市场上流动的白银不断增加,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明朝的货币政策可谓是一波三折,原本严令禁止使用的白银,最后却成为官方货币。这其中的原因与明朝货币政策的失误有关,明朝以宝钞为货币的初衷是好的,可惜却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纸币制度,致使宝钞制度迅速崩溃。而明朝又缺乏对市场的管控,这也让白银迅速占据了宝钞遗留下来的空缺,最后明朝不得不接受这个结局,选择白银作为官方货币。

请问我有一枚明朝的铜钱,值钱吗?

明代是那朝什么铜钱?明初中央和地方各局铸有:大中通宝:及:洪武通宝:。背文分纪地纪值的不同分为一百多种,有几种迄今未见真品。洪武八年(1375年)政府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洪武廿七年后,废钱用钞,一定停止铸钱。明代中期严重贬值的宝钞终于退出了流通。明代后期铜钱铸量逐渐增多,嘉庆,万历年间,政府硬性规定新铸钱(指本朝年号钱)贵于旧钱,所以铜钱质量尚优。天启后兵役并行,铸钱以营利为目的,将掺杂减重的劣钱支付工费军饷,铜钱质量日益下降,直至明末,有些崇祯钱的重量竞不足一克。明代有些年号如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并未铸钱。后人有将安南所铸的正统,天顺小钱当作明铸。正德年间未铸正德钱,明末,民间讹传正德皇帝是游龙转世,佩正德钱渡江可免风浪之危。于是重铸:正德通宝:,至明末清初不绝,而旧时古玩界却有天下正德钱二枚半之说。在题主未示是明代那朝的铜钱的前题下,却实无法给估其价格。天启朝天启通宝背镇十,直径44.5mm,重22.6克,市场收藏价1200元左右。天启通宝背密,十一两,直径47.6mm,重33.9克,市场收藏价4000元至5000元。洪武通宝背桂十,直径46.3mm,重23.5克市场收藏价1200元左右。洪武通宝背十豫,直径47mm,重21.5克市价600元左右,大中通宝背桂十,直径46.5mm,重23克,市场收藏价1200元左右。大中通宝背鄂十,直径45.6mm,重24.2克市场收藏价在1000元左右。以上部份价格供参考。总之明代铜钱,平钱价格低,折十都一般都背纪地纪值价格一般较高,在收藏入手时可参考的市价。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謝编辑!!

高人指点一下,古钱币够不够买房?

我正吃晚饭,别逗行吗?我有咽炎,笑了就直咳。三年前象这品相的咸丰重宝我最多卖两三百,就算现在翻十倍,也就一两千(应该不可能)。买房?买个厕所都不够。不过,买一个月的厕纸倒是够了。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何拍出2.8亿的天价,仅仅是因为稀少,还是人为炒作原因?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2.8亿是“物有所得”。

2014年是文物拍卖界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收藏大亨刘益谦先生以2.8亿港币的高见拍得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此前,世人少有所闻的成化斗彩鸡缸杯顿时火爆收藏界,一个掌心大的茶碗居然拍出2.8亿的天价,这在收藏界闻所未闻。

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历史和价值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朝成化皇帝生前御用的饮酒杯盏,距今有600年的历史。因为成化斗彩鸡缸杯是皇家定制、皇帝御用。所以,鸡缸杯烧制时,各道工序要求非常高。了解瓷器的朋友想必都会知道,工序和标准要求的越高,瓷器的成品率就越低。成化鸡缸杯恰恰是专供明朝皇帝御用,所以能够合格达标的非常少。大量的次品都被销毁,能够留下的基本上都是上品中的精良之作,能够流落到民间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

成化鸡缸杯自明朝诞生以来,便有有一句话盛行收藏界“宁存成窑,不苟富贵”。手里有钱哪怕是存下一个成化的官窑,也不要世间的一切大富大贵,由此可以看出,成化年间的瓷器的价值真的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明人《万历野获篇》有一段记载如下:

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

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易懂,成化皇帝时期的官窑酒杯,在当时社会已经能够达到价值数百金的地步。鸡缸杯如此珍贵到千金难求,早已是收藏界数百年公认的事情。可以说,整个收藏界来说,只要成化鸡缸杯出现,必然会刷新一次拍卖纪录。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行曾经拍卖过一只,当时的成交价是2917万港元,成为中国拍卖历史之最。

明朝成化鸡缸杯,外人看来没有任何特别,工艺制作非常简单大方。整个杯子上刻画着一群鸡纹饰,母鸡带着小鸡觅食图。虽然宋朝的时候,此类母子鸡的纹饰已经开始出现在瓷器,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股特殊的瓷器风格。

直到成化皇帝,重新对鸡缸杯进行设计调整,从绘画的纹理和配色上,成化鸡缸杯追求恬静真挚的风格,使得成化年间的鸡缸杯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安静祥和的归属感。

明朝时,官吏的薪水是历史上最低的吗?

明朝官员的俸禄确实是非常低了,但俸禄低,可不代表收入低。

《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叫“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意思是明朝的俸禄非常低,已经是历朝历代之最了。

可实际上,朱元璋制定明朝官员俸禄时虽低,但却足够官员生计了。我们以文官为例,朱元璋制定的文官每月俸禄如下表:

是的,你看的没错,明初朱元璋指定的官俸是以石为单位的,换句话说,朱元璋给官员们是直接发大米的。在那个时候,大米就是最硬的通货,所以朱元璋这么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明初时期一石大米就相当于一两银子。也就是说,一个从九品的微末小官一月也有5两银子的收入,按照明初的物价,这已经足够他奔小康了。

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朝的官员总是抱怨俸禄低呢?

这是因为,朱元璋在制定官员俸禄时,将其定为“永制”,只要大明朝还在一天,这个俸禄制度就不能变。这可就让后世的官员非常可怜了——因为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物价也飞速发展,在俸禄不变的前提下,官员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更可怜的是,朱棣登基之后,又将官员俸禄分为了本色、折色两部分。本色,就是原本该给官员的大米;折色,就是把没给官员的大米折算成布匹、白银、宝钞发放。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官员俸禄中的大米的发放数量越来越少,等到万历时期,发放给官员的大米就只剩下每月12石了,具体如下表:

而此时的物价呢?

根据《明史·食货》记载,在万历年间,一石米的价格已经涨到了4-5两;至于宝钞的价值,更是从明初的1贯宝钞等于1两银子,变成了1贯宝钞等于4文银子。一个正一品大臣的实际俸所得,也就是一月20石左右的大米,可以说已经是低到没眼看了。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应该不会忘记海瑞段落的一个情节,就是当海瑞母亲过大寿之时上街卖肉,竟然把菜场的小贩们都看呆了——这是实情,海瑞最高官至正二品,一个月收入折合下来也就是4石大米,还要养活一家子,所以他吃不起肉太正常了。

可是,明朝官员真的都如海瑞这般清贫吗?那可不是,正如开头所说,明朝官员的俸禄低,可不代表收入低。为了养家糊口、维持交际,明朝官员至少发明了多种敛财手法,我们在此处列举几例。

其一,是占田收租。

明朝官员上任之后,就通过各种方法兼并土地,然后再把这些土地租出去获取收入。由于明朝官员拥有免税特权,所以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获取大量佃租收入。

其二,是贪污受贿。

明朝官员最常用的贪污受贿手法是常例钱。底层官员通过收取苛捐杂税的方式搜刮大量民脂民膏,然而再将敛到的钱财中的而一部分以常例钱的方式交给上级,上级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常例钱的方式交给自己的上级,就这样,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常例钱收取方式。那这个钱有多少呢?

一个正七品的常例收入至少在2000两银子以上,相当于正一品官员俸禄的10倍有余。

除此之外,明朝官员的敛财方式还有以权经商、请赐封赏等多种方式。可以说,明朝官员除了俸禄之外,收入可是一点都不低了。

明朝的银子为什么会不够用吗?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二篇问答。

明朝银子不够用,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病根在明朝与民争利的大明通行宝钞制度。

朱元璋发行纸币宝钞,却没有相应的贵金属或者实物财富作为发钞准备,而且采取只出不近,或者多发行,少回笼的的方法,从民间掠夺财富。老百姓又不是傻子,最后选择用脚投票,民间弃用宝钞,改用金银,丝绸,实物交易,导致纸币大幅贬值,明朝成化年间,宝钞已经贬值千倍。大家可以从国民党发行金元币和法币的故事里面充分了解这个趋势。民间大量使用白银交易,造成白银荒。成弘时期陆容说

“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值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之地耳。”

英宗颁定的白银货币新法奠定了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的基础。英宗以后,宪宗、成化至世宗、嘉靖诸朝多次财政收支制度的变革,白银在朝廷财政收支中逐渐取代钞、钱,其法偿货币资格亦在此过程中渐告完备。至嘉靖前期,白银不仅已统治当时流通、支付领域,且通用于国家各项财政收支,成为具有无限法偿资格的法定货币。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用银。

第二,中国白银资源稀缺,银矿品质不高。

根据《明史·食货五·坑冶》记载: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七月命采矿,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员四十余,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约费三万余金,得矿银二万八千五百,得不偿失。”

花了三万块钱的成本,开采出来两万八的白银,这种亏本买卖没法做啊。

需求巨大,供给不足,明朝前期白银始终处于紧缺状态。这种紧缺直到嘉靖年间美洲大陆发现巨量白银,隆庆年间美洲白银开始流入中国,这个状态才开始慢慢好转。而白银依赖海外保障,始终成为影响帝国经济安全的隐忧,这种隐忧一旦海外银矿出现生产问题,就会传导到国内,引发骨牌效应,后来的历史史实验证了这一点。

我是铁锤,一个把玩风云与风月的书生。喜欢我的文字,敬请小手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明朝大量发行的宝钞是导致大明朝最终崩溃灭亡的主要原因吗?

你好。明朝最终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方面的,大明宝钞的发行对于明朝的影响已经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美洲白银的大量进入而化解,并没有像宋金元一样造成经济上的动摇。而导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资本的固化、三权相争以及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大面积自然灾害。&明代十两银锭

严格说起来,明朝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早在宋代商业繁荣就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人十分富有,而国家却没有钱去用于防卫。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十分明显,问题也十分凸出,官僚、商人和地主资本雄厚,而朝廷却年年国库空虚,土地被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导致流民遍野。土地和生产力过度集中,然而朝廷却拿这些人毫无办法,只能用增加税收去维持战争,这就是后人诟病的明末三响。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向崇祯索要三百万两白银而不得,其实是崇祯真的拿不出。然而李自成进京后,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北京的官员手里压榨了七千多万两白银。由此可见,明朝资本高度集中在既得利益集团手里有多严重,朝廷和民国根本就无钱可用。其实早在万历时期,辽边军士就经常军饷接不上,很多军士不得不卖掉盔甲和战马,导致前线士兵就像流民一样讨食,不然努尔哈赤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本事。

另外皇权、文官集团和阉党权力之争如火如荼,好不容易文官集团把阉党消灭,自己又闹东林党,搞的整个明朝跟着遭殃。最后崇祯皇帝硬气一把,跟东林党分庭抗礼,最后却被东林党拆台,彻底架空,崇祯皇帝又没有银子,说话也不硬气,只能眼看大明江山一寸寸倒塌,最后上吊之前,痛骂文官集团,但也无济于事,反而让东林党把南明也搞垮了。

至于干旱、蝗灾、水灾从万历末期就开始轮流折磨大明,天启年间北京还发声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爆炸,这样的折腾下,千疮百孔的大明才终于倒下了。

海外白银的流入,如何开启了大明朝的新时代?

海外白银的流入,对明朝的影响就是:张居正改革,用白银代替实物纳税!

古代的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所以用米的价换算银两价值。

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的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一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一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一1300元(或1000一1800元)。

盛唐时期价值人民币2000一4000元。

请友们一起建议更多的问题吧!

如何能看懂是不是元青花?

对于元青花的鉴定,在网络上解答此类问题的文章已有很多了。有些我就不必细说了。我是一个民间古玩收藏人士,根据我二三十年的收藏经验,对元青花鉴定常识归纳为三点:第一点,元代是个非常崇拜佛教的朝代,在当时的社会里,僧人的地位犹如贵族身份,朱元璋在元未年为了逃避战乱而入寺院为僧,实则是地位的提升,在元代一般人的身份是不能为僧人的,可想朱元璋并不是出生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据野史记述他的两个姐姐嫁的都是豪门,尤其他的二姐夫李贞在当地为首富,良田逾千亩,在古时特讲究门当户对,朱元璋的真实身份被清代修史者改得一塌糊涂,留下的史料疑云重重,望后人找出蛛丝马迹,还原事物的真面目。闲话不扯了,言归正传。元朝的瓷器大多映衬出浓郁的佛教色彩,如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等,由于元朝的瓷器留下来的极少,很难佐证,我在民间走访十多万户人家也未曾发现真正的元青花,有些类似的瓷器实则是明初的器物,一件元代瓷器要传承八百年之久,才能至今,大家想想,传世品是很难保存的,就算留下来的也是伤痕累累,除非出土文物。元青花的制作工艺受佛文化的渲染,器物上能够找出许多佛教文化的迹象,这是时代特征的体现。第二点,从青花料判定,元代采用的青料为苏麻泥青,属进口料,产地出自波斯(今叙利亚境内),是一种天然的矿物料,含金属比重,矿物料能渗入磁泥,青花颜色深沉,浓郁,颜料堆积处现铁锈斑,青花有层次感,有晕散,天然的釉水白中泛青,现代的化工料无法仿制。第三点,要从磁土区分,元代在江西景德镇发现了一种洁白的瓷土用它烧制宫庭日用器,这种瓷土我们称它为麻仓土,麻仓土含铁成份高,故烧造的器具底部现黑斑点,犹如黑痣,周围还有一些黑芝麻点,所烧的大器物,器身有明显的凸凹痕迹,器內有二到三个的接胎痕,足低无釉,露胎处有火石红的特征,麻仓土从元代到明代中期发现了高岭土才停止用它烧造。以上几点还不足以为证,必须理论与实践相接合,在传世品中找出自然磨损痕迹,由于我接触的都是民间年代不同的真品,对于现代的仿品很容易看出来,但初学者面对的真品少,仿品多,很难辨别真伪,只要有恒心,多走访民间收藏人土,去把玩真品,对待实物再仔细揣摩,以此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我相信到一定时期,识别现代仿品再也不是什么神奇的事了。抽空而答,谢谢邀请!

成化年间的瓷器真品,值多少钱?

你这个应该是成化民窑青花喜字罐,这种类型的瓷器当前的价格大约在两万人民币左右,不过是在确保真品的情况下

为什么明朝出现了白银货币化?

中学时代,大家都学过马克思的一句名言: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可以成为这句名言的生动注解。

下面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明朝白银货币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第二,白银货币化,对于明朝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 白银货币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明朝初年,合法的货币是铜钱和纸币,白银属于非法货币。

明朝开国之初,首先使用的是铜钱。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令铸造洪武通宝钱,洪武通宝分小钱,当二、当三、当五、当十五种钱币。铜钱流通了七年之后,朝廷开始推行纸币,这就是臭名远扬的大明宝钞。

为啥不一直使用铜钱呢?这是因为铜钱有几个问题:

首先是携带不方便。老百姓上街上买个仨瓜俩枣,还能对付,可是一旦涉及大宗交易,比如买卖房产,交易骡马等大牲口,背着一大筐铜钱可不要把买家卖家给累死?

其次是铜钱原材料不足,古代开采铜矿冶炼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铜材来之不易,最后甚至要让普通老百姓把家里面的铜锅、香炉之类的日用品搜刮上来上交官府铸造铜钱,这算哪门子事情呢。

第三就是造假严重。你想那个时候有没有什么防伪技术,只要雕刻出来铜钱模子,大家都可以铸造铜钱,一旦民间出现大规模的仿造铜钱,对于金融市场绝对是一场灾难。

因为这三个原因,朱元璋开始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大明宝钞刚刚推出来的时候:

每钞一贯,准铜钱一千,银一两。

这就是说,每张大明宝钞的购买力相当于一贯铜钱,也就是一千文铜钱,也相当于白银一两。大家请记住这个最初的兑换比例。因为后来这个比例会改变到你无法相信的地步。

大家知道,现代社会发行纸币,是以国家信用作为背书;金本位时期的纸币,则是要和金银一般等价物保持固定的比例的。简单来说,你社会上存在这么多财富,才可以发行这么多纸币。如果纸币的数额超过社会的真实财富,就会发生通货膨胀,钱就不值钱了。

大明宝钞发行的时候,根本没有和社会实际财富做对应,实际上那时候也没有这个知识和能力。哪怕是最基本的财务预算都没有,这样的钞票,最后百分之百会走向通货膨胀的深渊。

实际上在大明宝钞发行60年后,一千贯大明宝钞只能折合白银一两,贬值1000倍!

就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纸币已经逐渐被民间老百姓抛弃,民间交易逐渐采用金银,丝绸,甚至大米小麦这些实物交易!

尽管大明宝钞还是名义的上的国家法定货币,但是到了正统至成化年间,大明宝钞基本上已经退出了民间流通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者万明通过明代地契的研究发现,在正统期间的54张地契中,已经没有一张地契交易使用大明宝钞,而是采用了白银交易。

白银成为货币,首先是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潜规则”。

到了成弘年间,白银经历了从非法货币向合法货币过渡的时期,到了嘉靖时期,白银已经完成了合法的货币化过程。嘉靖之后,明穆宗元年,明确规定: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个时候白银已经成为大额交易里面的首选,成为阳光下面合法的货币。而当张居正推出一条鞭法之后,几乎所有税赋都折合成白银上交,更让白银成为了众人追逐之物。

简单总结一下:明朝白银货币化,是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倒逼过程,而在被政府认可之后,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趋势。

从此之后,全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完全释放出来!魔鬼离开了宝瓶。

第二 白银货币化,对于明朝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晚明时期白银货币化,对于明朝的影响,犹如一张多米诺骨牌,下面我按照顺序按个细数这些牌面。

第一个影响是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白银具有天然货币的一切优点,不易腐烂,容易切割,性质稳定。铜钱容易腐蚀,谷米,丝绸容易腐烂,纸币大明宝钞更是臭大街的贬值货币。所以白银一旦成为法定货币之后,明朝很快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助的货币市场格局。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全社会对于白银需求的快速高涨。

大家知道,中国的银矿并不丰富,绝大部分银都是来自于铜矿锡矿的副产品,只有云南地区的银矿品质稍微好一点,但是整体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如果加上人力等开采成本的话,国内炼银有时候是个得不偿失的生意。1546年7月,有一个银矿开采的数据,一共花了三万两银子的成本,最后得银二万八千五百两,实际亏损了一千五百两。

所以,进口白银成了最优选项。

明朝晚期,地理大发现已经完成,全球一体化正在慢慢成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成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宠爱。而他们的商品,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博得中国人的欢心。

除了白银。

于是把白银输入中国,把中国货再贩运回欧洲,成了一项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海外的白银就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充足的白银供给,又拉动了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谓明朝末年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大抵就是出现在那个时候。江南一代从事丝绸纺织的大企业主,雇佣大批劳工,支付工资,榨取剩余价值。

国际商人们用白银换回中国的商品,卖到欧洲获得巨大利润之后,再携带着白银返回中国,如此反复,大发其财。

当时海外白银的主要来源,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墨西哥。而墨西哥的白银,主要掌握在西班牙人手里,墨西哥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殖民地马尼拉进入中国。

你看,中国人得到了白银,欧洲人得到了中国高贵的商品。就在一切都那么完美的时候,第三块多米诺骨牌悄然而至。它直接把明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三个影响,国际商人的疯狂套利和白银的突然断流,摧毁了明朝的金融安全基础。

外国商人来到中国套利,奥秘在于中国和欧洲天差地别的金银比。在中国,因为白银具有主流货币的地位,所以价格昂贵,黄金白银的比例稳定在1:6左右;而在欧洲,黄金才是最受重视的主流货币,白银主要承担制作银盘子,银勺子,各种首饰等实用功能,因此金银比例一般在1:10到1:15之间。简单来说,中国的银子,比欧洲的银子贵了两三倍;或者说,中国的黄金比欧洲的黄金便宜了两三倍。

那么这个生意就好做啦:把欧洲的白银运到中国换成黄金,再把中国的黄金拉到欧洲换成白银,这就赚了三倍。

一点心思不用花,躺赚!

商人躺赚,那对明朝政府有什么影响呢?

潮水般的白银涌进国门,相当于政府在大批量的增发国家货币,然而国家的财富又不可能快速的增长。当国家财富增长速度追赶不上外国白银涌入的数量时,通货膨胀必然发生,白银必然发生贬值。白银贬值,表现出来的就是物价的飞涨。对于正遭受小冰河期恶劣气候摧残,旱灾,虫灾,天花横行的晚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是,这还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一根稻草,从欧洲飘来!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了17世纪欧洲和日本都面临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1634年后,忙着打仗的西班牙菲利浦四世采取措施禁止出口黄金白银,斩断对华贸易。德川幕府也开始了闭关锁国。白银流入的瞬间枯竭,摧毁了大明王朝摇摇欲坠的经济基础。崇祯朝10年之间大米价格上涨10倍,到了1640年左右江南米价暴涨,原本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重创,有钱人抛售豪宅无人问津,普通百姓只有卖儿卖女。甚至是粮食大丰收的年份也是如此,顾炎武愤怒的写到:

“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往在山东,见登、莱滨海之人,多言谷残。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今来关中,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江南已经如此,西北更加难堪。一条鞭法推行之后,一切税赋杂役都按照白银计价征收。西北农村白银极其短缺,老百姓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白银缴纳税赋,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所以等到李自成振臂一呼之际,就是多米诺骨牌正式推倒之时。

总结一下:明朝白银货币化是由民间开始,由政府最后推动。由于明朝政府的货币严重依赖外来白银输入,一旦外界供应发生变化,就会对朝政产生致命打击。外国人说,谁掌握了一国货币,谁就掌握了国家命运。明朝政府不能掌握本国货币,所以崩盘是唯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