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怎么理解《活着》这本书

时间:2024-04-19 19:32:25 浏览量:65295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

怎么理解《活着》这本书?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是呀。《活着》中的福贵对此句话深有感受一个地主的儿子在时代背景下,历经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家产没了、孩子没了、媳妇死了、只留下了一个老头和一头相依为命的老牛。故事情节很是产库,但这就是现实,福贵活生生的现实。

通过阅读,我们在一次次落泪,为福贵叹息时,好像生活还有些希望,也当我们看着福贵慢慢、缓缓捱过创伤、日子即使平淡却还顺乎时,下一场更让人撕心裂肺的事却不动声色、急急而来。我们似乎觉得所有的温柔美好是那么的惊鸿一瞥,而打击、厄运却是长了疮不断地肿大而流着恶臭。福贵就是这样在非人的折磨中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挺着、熬着。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是如此艰难又这么理所当然。所以《活着》讲述死亡,却教我们如何活下去。

活着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忍受。当年如此,现在更如此。但我们还是要选择活着。多难兴邦亦振人。

余华的小说《活着》你认为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是否值得被称为中国近代代表小说之一?

首先,纠正一下你问题的错误,不是近代,是当代。

余华和阎连科,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地位,不相上下。两个作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作家,阎连科是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的再创造,神实主义,比莫言更进一步,余华是现代派之后的后现代,回归写实,表面传统,其实更加先锋。

他们的作品都敢于直面现实,具有史诗的品质。

《活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余华的小说《活着》讲述主人公富贵坎坷的生命史,出生富足家庭因赌搏而穷固潦倒。命运在开了个玩笑的同时,接二连三的打击成了贯穿人生的主线。丧母亡妻失去子女,一个个亲人皆离他而去,只要他一个人孤单的活着。作品在告诫人们一个道理,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措。不要为了生活中一些挫折而把至高无尚的生命放弃。

当你以种种理由,

有了轻生厌世的念头。

请理解《活着》,

才是人生最至高无尚的追求。

和鲜花媲美小草虽然卑微,

历经风霜雪雨亦然风流。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活着》这本书带给了你什么?

其实《活着》这本书就像我们生活的社会一样,一生都在面临着不同的选择,起起伏伏。艰难而又幸福的生活下去,这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做的选择。

故事里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富贵人出身,但是他身上也有富家公子的劣根性,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他的父亲也是这样,可他总希望福贵可以把家里的生意做的顺手,福贵总笑嘻嘻的回答“还有我儿子呢!”也许他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吧!

最后家底也被他败完了,父亲一气之下,也瘫倒了,没过多久也走了!家里这下成了穷光蛋了。妻子被她的父亲逼着改嫁,房子也被龙二抢走了,一家人也被赶到了乡下去了。然而值得庆幸的事是妻子家珍最后也抱着儿子回来了,一家人总归在一起了!

其实福贵一生也是一个苦命人,不久后,他被迫被国民党拉去打仗。几年后,他那着军饷开开心心回家后,她的女儿凤霞因为生病,没钱治疗,成了聋哑人。在他的儿子有庆十岁的时候,给县里的县长献血,失血过多而身亡。家珍听闻噩耗,一病不起,得了软骨病,这下全家的重担全落在福贵一个人的身上!

最后凤霞嫁给了一个包工头叫二喜,婚后也是过了一段甜蜜生活,可惜天降横祸,凤霞在生产时,因难产大出血走了,留下一个儿子叫苦根,家珍在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也走了,二喜在苦根四岁那年因为工地失误也走了,后来苦根和福贵过起了日子,可惜日子太穷了,苦根非常喜欢吃豆子,有一次,福贵下地干活,给苦根炒了一盘豆子,等福贵回来时候,苦根被豆子噎死了。这下只剩了福贵一人,并用攒了一年的积蓄买了一头老牛。你时常会看见田间里有一头老牛和一个老人,这就是福贵的晚年生活!

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许我们身边也有福贵,也许我们就是福贵。这要看我们的选择是否有误,一误真的可以误终身,其实有的时候不必追求虚无缥缈的利益,只要活着就好,也不必为一个富贵,而忘了自己的本心,只要活着就好!

余华在书中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们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身影,不停地去做比较,从而了解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看完《活着》这本书会那么难受?

谢邀。

如果看《活着》,不管看的是余华的小说原著,还是张艺谋翻拍并被禁掉的同名电影,如果你感到难受,这就说明你还没有看懂,还没有深刻体会到这个故事的内涵,还停留在不走心阶段。

为什么?

因为,走心的人看《活着》会感到麻木而不是难受,会透彻的领会到,书中写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

是的,小说里的主人公非常惨,我们在现实中并没有这么惨,但小说是典型性的,《活着》是把许许多多人的遭遇浓缩到一个故事里,并不是说真的有一个人这么惨。《活着》用一个人的典型故事,反映出了时代历史的巨大变迁对一个人的伤害,读者们如果回头想想自己,比如50后,想想时代是怎样让自己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90年代下岗,耽误了学习;60、70后,想想时代是怎样让自己在大学特别难考的年代成长起来,很多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或是在特殊年代经历童年;80后想想时代是怎么让自己赶上一个大学扩招、房价高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90后想想时代是如何让自己出生在贫富分化极为严重的时代……等等。读《活着》,如果走心了,就会感到麻木,感到无力,感到绝望。

读懂《活着》的人,就好像有一个声音在你的耳边说:你看,原来生活的真相是这样的,而且这种生活的绝望,正在你身上发生,而你却毫不知情。

那么,如果你读《活着》感到难受,说明什么呢?

说明你以为《活着》的故事就是一个故事,就像网上看到的,邻居告诉你的,报纸上读到的一个“his story”。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才会让自己读完后感到“难受”,这是一种对他人苦难的消费,在感到“难受”的同时,也就消解了这种苦难。“难受”意味着,你会在潜意识里感到自己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看见生活不美好的真相。

如果你读很多类似的经典作品,感到悲伤、难过,这往往是年轻人的阅读体验。对于历经世事的人来说,读这样的故事,只会让他淡淡一笑,他会在心里说:这有什么?我经历的生活,比这些,更要沉重。

《活着》小说读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哎呀妈呀,看完后,把我哭得稀里哗啦的。

人这一辈子,怎么能这么“苦”。

我相信,很多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俗话说,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福贵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在历史的大变革中,一步一步沦落成了一位孤独、艰难生存的人。

但是他的心境,却变得愈发强大,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向现实屈服。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磨练。

如果让你一辈子都顺风顺水,你依然会觉得生活没有乐趣。而就在这些不断的挫折中,你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