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有十德,茶友们知道是哪十德吗

时间:2024-04-17 03:50:01 浏览量:30130

饮茶十德的理解是什么

茶叶有十德,茶友们知道是哪十德吗?

茶叶有十德,实际上是指“饮茶十德”。这不是现代人总结出来的,而是古代中国唐朝茶文化的推广者一一刘贞亮,总结和推广的,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饮茶十德》(唐:刘贞亮)

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仪。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一德)以茶散郁气。是指人如果遇到烦闷之事,饮一杯茶,就会产生愉悦之感,烦闷之气就会消除,又可以高高兴兴的生活和工作了。

(二德)以茶驱睡气。早上起来睡意未消,或者饭后,或者工作中……有睡意,喝茶就会驱逐睡意,提振精神。

(三德)以茶养生气。茶能够让爱茶的人们优化体内环境,改善生命体征。茶水的滋养,能让人意气风发,生机勃勃。

(四德)以茶除病气。“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良药。”(唐。药学家陈藏器)深刻证明了茶的有益健康的作用,健康的身体病气全无!

(五德)以茶利礼仪。“寒夜客来茶当酒”是待客之道,礼节之意。很多会议,座谈,论坛……都会用茶来表情达意。

(六德)以茶表敬意。来客敬茶是基本的尊敬之意。寺庙礼佛,家堂敬祖,节日敬神……大部分都是用茶来表达敬仰,敬意,尊敬的。

(七德)以茶尝滋味。现代科学技术从茶叶中发现有几百种芳香物质以及许多有益健康的内含物质。不同地方的茶叶由于内含物质的细微差别,都有不同的口感和滋味呈现。品茶饮茶就是品尝风味和滋味!

(八德)以茶养身体。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有益健康的结论,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实验的肯定和理论推广,这是人们应该坚持饮茶以养身体的保证。

(九德)以茶可行道。道,是自然,是规律,是潮流。喝茶就是适应自然,就是尊重规律,就是顺应潮流。

(十德)以茶可雅志。志存高远,展望未来。志向远大的人,看似优雅随和,实际上坚韧不拔,任劳任怨!

一一喜茗堂龙新久

2019年7月9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你对,茶十德,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

刘贞亮茶德

唐末 刘贞亮 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饮茶十德:

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饮茶十德是什么意思?

“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1、以茶散闷气,讲的是人在品茶的时候,心情也会随之放松,心境就会渐趋平缓,闷气则随之消散。

2、以茶驱腥气,讲的是茶可消食化积,消除食物中带有的油腻之感。

3、以茶养生气,讲的是茶具有健脾和胃,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功能。

4、以茶除病气,讲的是茶作为草本植物所具有的的保健功能。

5、以茶利礼仁,讲的是爱喝茶的人,在多年的喝茶习惯下,大都养成了比较平和的性格。

6、以茶表敬意,讲的是茶具有恭敬谦逊,平和知礼的礼仪之道。

7、以茶尝滋味,讲的是人在喝茶时,会把生活中的经历,带入茶水中,一起共生。

8、以茶养身体,讲的是适当喝茶可平衡身体机能,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9、以茶可雅志,讲的是茶具有陶冶情操,令人兴趣高雅,不落流俗的作用。

10、以茶可行道,讲的是茶禅本是一体,喝茶人在品茶的同时,也在找寻着自己心中的道路。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喝茶?茶有多少“内涵”?

感谢邀请,我就直接了当,不讲太多“虚”的东西,“茶”是什么?对与古人而言其实就是一种饮料,我认为不要添加太多的神秘色彩,就同我们的饮食文化一样,他所代表的是一种“专注”,一种“信仰”,一种“乐趣”,这是一种态度,别无他求!我大致把他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是喝茶,第二种是品茶,第一种我就不做过多的描述了,而事实上到了品茶的层次,已经不在仅仅只是茶本身带来口感上的愉悦,而是在泡茶的流程中,所体会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大家会发现,我们已经不在是只注重茶叶本身,品茶的环境!泡茶的器皿!泡茶的水质!泡茶的技艺!还有一些附属品,比如说茶宠,茶香等等这些都让一个简单的“喝茶”行为,成为一种调养身心的特色文化与内含!

对茶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的文章里有一套关于茶文化的视频教程分享给大家!!

茶有十德?

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意 三、以茶养生气 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 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赏味 八、以茶修身  九、以茶雅心 十、以茶行道。 日本茶十德 诸天加护; 父母孝养; 恶魔降伏; 睡眠自除; 五脏调和; 无病息灾; 朋友合会; 正心修身; 烦恼消灭; 临终不乱。

茶有十德?

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意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赏味八、以茶修身  九、以茶雅心十、以茶行道。 日本茶十德 诸天加护; 父母孝养; 恶魔降伏; 睡眠自除; 五脏调和; 无病息灾; 朋友合会; 正心修身; 烦恼消灭; 临终不乱。

《红楼梦》里有什么喝茶文化?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兴盛于唐宋,衰败于近代。从宋代开始,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传入朝鲜,有了茶礼。

来看“茶”字的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木,人在中间,人在草木中构成了茶。中国的茶道就是源于“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来自于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提倡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理念和尊重生命、养护生命的思想。以物我两忘、修炼身心,来提升人生的境界。

唐代的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开山鼻祖。写了一本茶文化巨著《茶经》,从此把喝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饮茶之道”也成了一次艺术品评的过程,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和礼法与规则,来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并由茶至禅,从茶趣,到茶德,至茶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绝佳的茶叶、优良的泉水、精美的茶具,还要有良辰美景,当然还来几个知交好友,以茶待客,虽没有饮酒的意气风发,但沏茶品芳,天南地北、闲话家常也堪称完美。当然茶也可以独饮,一杯香茗在手,茶叶的清香弥漫整个房间,恐怕是非心、名利心,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茶德就是茶的功德,茶有“十德”,就是: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禅就是茶道禅或茶事禅,是茶道的升华。是佛教把茶道作为修行、参禅、悟道的方法。在佛教徒心中: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茶喻禅,茶行禅,茶悟禅,茶参禅;禅释茶,禅施茶,禅品茶,禅悟茶。

作为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当然绕不开茶了。在《红楼梦》中,从饮宴招待、家庭品茗到礼貌应酬、风月调笑,描写了非常多情景交融的茶事,完美呈现了中国清朝时期的茶文化。

贾府是钟鼎之家,对茶自然是非常讲究的。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什么身份吃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茶具,都等级分明,有细致规定。

作为贾府的宝贝贾宝玉,他喝的茶叫“枫露茶”,名字就高大上,还要过三四遍水才出味,宝二爷才品尝。

在第四十二回,贾母和刘姥姥到大观园栊翠庵喝茶,妙玉捧过茶盅,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是安徽六安出产的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产地,以瓜片和银针最为出名。《茶魂》里有云:

“天下名山必产名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老君眉是种极品茶,茶叶细如针、长过寸,状似长眉,有“长眉者长寿”的说法,茶名的意思可谓一语双关,敬献贾母再恰当不过。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除,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幹、水、土皆有余力故也”。

贾宝玉生日那天,林之孝老婆到怡红院查房,吩咐袭人“该沏些普洱茶吃”。在《本草纳目》中有载:

“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又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普洱茶具有助消化、利肠胃、解油腻等作用,前几年,国内要几十万一斤,也不知被谁喝了,我觉得一般的亿万富豪可吃不起。在清朝时期更是作为贡品,皇上才有得喝。

泡茶当然需要水,水可是大有讲究的。《梅花草堂笔谈》中就有载: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上面这段话说尽了水对茶的重要性,在《红楼梦》中,当然也不例外。贾母和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时,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给贾母等人泡茶。以前没有工业污染,雨水都是天然蒸馏而成,自然清澈干净,非常适合泡茶。妙玉和林黛玉等人喝的茶,用的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清稗类钞》记载:

“以雪水烹茶,俊味也”,而从妙玉鄙视林黛玉时说的“旧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来看,雪水烹茶还在雨水之上。

《红楼梦》中贾府里的名贵茶具也是非常多。光贾母房中,就可以开出十来席,有外国货“小洋漆茶盘”,有古董“窑茶怀”。

宝二爷房里,用的也是“小连环洋漆茶盘”。全书中妙玉用的茶具,才最名贵。还是看贾母和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品茶这一章节,贾母品茶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别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妙玉是个灵性女道,做事也非常讲究。贾母是老年人,五彩小盖钟颜色富丽,寓意吉祥就符合贾母身份。而妙玉对几位同龄的朋友,妙玉拿出了连宝二少都不认识的东西:“颁瓟斝”“点犀乔”“绿玉斗”。(我连瓟斝二字都读错了)

在《红楼梦》中,喝茶、品茶、敬茶,也有一套习俗。去客人家不但上茶,还要上“茶果”。在第七回,贾宝玉跟随凤姐到宁府窜门,第一次见秦钟时,下人们“一时摆上茶果”。第八回,贾宝玉到梨香院看望生病的薛宝钗,薛姨妈“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

对什么时间吃茶也有讲究,贾府有饭后用茶漱口的习惯,第三回中也写了林家用茶之道: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茶还可以作为祭祀的物品,秦可卿去世时,凤姐在进行工作分配,责任到人时,就有专人负责“供饭供茶,随时举哀”;在第五十八回,贾宝玉得知藕官烧纸祭奠菂官时,吩咐芳官转告可“随便有清查便供一杯茶”即可;至作诔祭晴雯时,更是“酌茗清香,庶几未飨”。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茶也经常被用于寄托哀思。

在第二十五回,更提及了“以茶论婚嫁”的风俗,林黛玉嗔怪王熙凤“吃了他们家一点茶就来使唤人”,王熙凤听后回击:“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从这段可以看出,古人在谈婚论嫁时,有吃茶的礼节,女方吃了男方的茶,表示同意婚嫁。也正因为如此,贾宝玉打发小丫头片子送茶叶来时,林黛玉很愉快的接受了,还高兴的抓了两把钱赏了她。而在贾母携众人到潇湘馆时,王夫人却拒绝了林黛玉的茶,说明在旧时有儿媳妇向公婆献茶的礼节。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还有一大雅事,就是诗社。茶事更是她们的诗词中的点睛之笔。第十七回贾政试宝二少才华,在潇湘馆,贾政命贾宝玉题一联,贾宝玉作“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此副对联不但表达了潇湘翠竹的“绿”和“凉”,宝鼎和幽窗二个字汇的应用,更描述了林黛玉超凡飘逸的气质,“茶”“棋”更点出林黛玉绝凡的品味。

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刚住进大观园不久,题了春夏秋冬四首诗。其中夏、秋、冬三首分别提到了“茶”。

在《夏夜即事》中,有“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意思是:夏天白天长夜晚短,佳人中午要午休,醒来后要用茶水消解困倦,连鹦鹉都听惯了佳人呼唤丫头上茶。

在《秋夜即事》中,写有“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意思是:小姐因为喝多了酒,深夜睡不着,又感觉口干舌燥,丫头重开火炉子烧水泡茶解渴。

而《冬夜即事》里,则写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意思是:非常开心侍女能善解人意,把初雪梅花瓣上的新雪收集起来,用于为主人泡茶。

从茶叶到泡茶的水,从盛茶的器具到茶的风俗,到品茗赋诗,《红楼梦》描述了贾府贵族生活的日常,展现了茶文化博大精深,增加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文化底蕴,更描绘了无与伦比的茶文化盛景。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说的是十种决定人生的因素

一命 就是基因DNA一个苹果的种子长不出梨

二运 就是时代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和平的年代难出名将

三风水 就是社会环境在非洲还是在中国生活的环境很重要

四积阴德 就是做好事不留名,积德就是做好事,阴就是不让别人知道现在很难了,做一点好事一夜之间全国都知道了

五读书 就是学习 现在太多书了 推荐读易经 很多知识是有时效的 好多几年前的知识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比如围棋定式 千年末变的当属易经 末被淘汰说明他是超前的 完善的

六名 就是名声和名望现在说的品牌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讲到老 好名声很难得要花十年二十年坏名声一夜之间

七相 不是指外貌 而是指吃有吃相 坐有坐相 让人一看就是自律的人,人要学会自律,不要太随心所欲了

八敬神 人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很多聪明的穷人就是持才傲物目空一切,不会感恩怎么会有贵人扶持

九交贵人 跟对领导 站队很重要

十养生 健康很重要

后面还有两个因素也是影响人生的

择业择偶细思量

一步踏错悔终生

什么是中国茶道?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中国饮茶分混饮和清饮。清饮分喝茶、品茶、茶艺、茶道。

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惮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注重精神内涵:就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喝茶到底是养胃还是伤胃?

喝茶到底养胃还是伤胃?

饮茶不但是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茶。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3-5克、400毫升的饮量是比较适当的。

喝茶的好处有很多的,但是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喝茶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到底喝茶是养胃还是伤胃,这也要根据季节来看,更要看人,也要看茶。

对于胃部来说,喝茶具有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大量进食肉、蛋、奶等食物,会产生饱闷感,也会感到口渴。在饭后喝茶,可使茶汁与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促进胃内食物排空,使胃部舒畅。

我们常说“绿茶伤胃,红茶养胃”,这种说法其实不全对。中医专家称,茶有寒凉之分,人的体质也有寒热差别,喝茶究竟养胃还是伤胃,要因季节而异,更因人而异。

我们平时所喝的茶可分为三类,没有发酵的茶(如绿茶)、半发酵的茶(如乌龙茶、铁观音)、全发酵的茶(如黑茶、普洱茶、红茶),不同的茶其性质亦不相同,喝哪种茶应根据个体选择。

无发酵茶:绿茶不伤胃脾,但对运化不好,脾虚者喝多会消瘦、面色差、缺乏食欲、腹泻。但对于胃却大有裨益,饮用后可促排泄令大便顺畅。

半发酵茶:对于脾虚消化不好者应喝红茶、普洱茶,脾的运化就会得到改善。很多人食用月饼、猪皮、燕窝后,会感觉发腻。

全发酵茶:一般人如果对茶不太敏感,可吃半发酵的茶,寒热体质都适合。

那么喝茶到底是养胃还是伤胃呢?据了解,胃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病,是困扰现代人类的最大顽疾之一。没有一种特效药可以在短期内治愈胃病的,有道是“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治疗的关键在于长期对胃部的调理。茶是养胃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下面为大家介绍养胃茶有哪些。

红茶

红茶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了。红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建议红茶在冬天喝比较好,饮用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红枣和桂圆一同饮用,养胃的效果会更好。

普洱茶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括肠通泄”,具有消食的功能。普洱茶味性温和,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后,能形成保护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因此,长期饮用普洱茶可起到养胃、护胃的作用。

在适宜的浓度之下饮用普洱熟茶,非但不会对肠胃产生刺激作用。甘滑、粘稠、醇厚的茶水在进入人体肠胃之后,会形成一层膜,附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保护的作用。因此长期饮用普洱茶可以起到养胃、护胃的作用。

枸杞红枣生姜茶

红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养胃、护肝、解毒抗癌之效,而枸杞除了明目,亦有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加入了生姜,也能发散风寒、预防感冒。用这三样煮水喝,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肠胃不适、口干舌燥等不适症状。

荞麦茶

《本草纲目》中记载,荞麦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的作用。荞麦中含有大量的芦丁、纤维素、硒及维他命等营养物质,不仅适用于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还可防治肥胖,消化脂肪并保持心血管正常。

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茶道是怎样一种精神气韵?

茶道概述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

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